西方三聖2

 

懺悔專治業報病

 

俗話說,世上沒有後悔藥。可佛家卻偏偏給眾生開了一服後悔藥,專治「業報病」。

佛家認為,業病非普通藥石所能治癒,惟須懺悔業障,讀誦書寫經典,供養讚歎諸佛菩薩,布施法界眾生,以其功德消業除病。

智者大師多次提到,業病患者,在用藥或修習的同時,應加修懺悔。

《摩訶止觀》卷八中說, 「業障病者,舉身腫滿,顏色虛肥而黃,此人障重難治,應須懺悔」。

《摩訶止觀》卷十五中說:「若業病者,當內用觀力外須懺悔,乃可得差」。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六:「若是業病,必須助以修福懺悔轉讀,患即自滅」。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治病患第九中也說:「若是業報病,必須加助修福懺悔,患即自滅」。

佛家所說的「懺悔」,是指悔謝罪過而請求寬恕。即作罪或犯罪時,皆應懺悔,始得除罪而清淨。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說偈言:「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十住毗婆沙論》卷六說:「於諸福德中,懺悔福德最大,除業障罪故」。

 

懺悔業障

 

」為梵語「懺摩」的略稱,原義為「」或「寬恕」。如有了過失,請求容忍、寬恕,是懺的本義。

」是梵語「阿缽底缽喇底提舍那」的意譯,直譯為「說」,即說罪、陳說罪狀之義。犯了過失,應該向對方承認過失; 不只是認錯,要明白說出自己所犯的罪過,這才是「悔」。

北本《涅槃經》卷十九說, 「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雖先作惡後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作。」「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

發露就是顯露表白所犯的過失,而無所隱藏覆蓋。

懺悔業障,並不能使罪消滅了,只是使罪業力減輕, 「重罪輕受」。

《法苑珠林》卷八十六:「但所造業有輕有重,若論輕業,事懺亦滅; 若論重業,有可轉者,亦能轉重令輕,謂三塗業人中輕受」。

《十住毗婆沙論》卷六:「我不言懺悔則罪業滅盡,無有報果; 我言懺悔罪則輕薄,於少時受,是故懺悔。偈中說,若應墮三惡道,願人身中受。」「又如阿阇世害得道父王,以佛及文殊師利因緣故,重罪輕受」。

本來是要在來生或後後生中受重報的,由於懺悔行善,現在人道中,就從輕發落了。

引用《佛醫我心,我治我病》 後悔藥專治業報病

 

 

佛治八萬四千病 

佛家將煩惱分為根本煩惱、枝末煩惱二種  

 

根本煩惱又作本惑、根本惑,

 

分為貪、嗔、癡(無明)、慢、疑、見(惡見)等六煩惱

 

其中,

 

「見」又可分為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合稱為十煩惱(十使、十隨眠)。

 

「見」具有推察探求的性質,其作用猛利,稱為五利使

 

貪、嗔、癡、慢、疑等稱為五鈍使

 

《大般涅槃經》卷十,將貪、嗔、癡、慢稱為四毒箭,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經上說:「一切眾生,有四毒箭,則為病因。

 

何等為四?貪欲、嗔恚、愚癡、憍慢

 

若有病因,則有病生:

 

所謂愛熱肺病,上氣吐逆; 膚體習習,其心悶亂; 下痢噦噎,小便淋瀝; 眼耳疼痛,背滿腹脹; 顛狂乾痟,鬼魅所著」。

 

這段話非常重要,貪嗔癡慢是根本病因,不僅會導致心病,還會導致更為嚴重的身病。如果能斷除這根本煩惱,鬼魅又能奈我何?

 

枝末煩惱乃從屬於根本煩惱,又稱隨煩惱、隨惑。若再加以細分,則極為複雜。

 

煩惱豈止百八?

 

佛家稱,貪欲煩惱,就有二萬一千; 嗔恚煩惱,也有二萬一千; 愚癡煩惱,也是二萬一千,等分煩惱(謂貪嗔癡三心,一齊而起),還有二萬一千。

 

這四分煩惱,合出八萬四千煩惱。煩惱汙人真性,使人煩勞,又叫八萬四千塵勞。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要對治這八萬四千煩惱病。(因此,說「佛治百病」說少了,要說也應說「佛治八萬四千病」。)

 

 煩惱屬於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的附屬物,是從屬於心王,並與之相應的精神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思搴一點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