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福報-佛學
諸經集義菩提心
(影子/輯錄)
《佛光大辭典》說「菩提心」一詞(五二○○):「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
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
一般人面對生活的種種歷程中,常會說:「我發誓…」或「如果……我就……」試圖搏取他人的信賴,這些都可以算是發願。但不應發惡願,應以發菩提心為基石。
不只是發心菩薩要如此,就算是個人發願往生淨土,也要發菩提心,就像《安樂集》所說的(大正四七、七中):「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為源。」
又「發菩提心真的那麼重要嗎?」
《翻譯名義集》說(大正五四、一一三○上):「凡夫流浪六道,由不發此菩提心故。
今得人身,起慶幸意,當須秉心對佛像前燒香散華,三業供養,立四弘誓,發成佛心。
故《華嚴》云:『菩提心者,名為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發此心者,須識其體。體有二種,一曰當體、二曰所依體。
其當體者,所謂悲心、智心、願心,此三種心,乃是當體。
所依體者,自性清淨,圓明妙心,為所依體。」
菩提心就有如清淨種子,能長養一切佛法,
包括了悲心、智心與願心,再加上清淨的實踐,即是觀音、文殊等四大菩薩的特長。
那麼平日又該如何實踐呢?
《淨土論》(大正四七、九○上):
「若不發菩提心,直自避苦逐樂,恐不得往生也。
菩提心者,略有三種:一斷一切惡心,二修一切善心,三化度一切眾生心也。」
赫然發現佛弟子們在吃飯前,也是默唸來提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