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地悟道成『羅漢』(轉載自萬能家庭)

 

    

 大甲媽祖遶境將於3月23日晚間起駕

A22-拂塵掃垢 ... 
 

  
佛陀的弟子周利盤陀伽,生性愚頓,他背誦經文, 
連一句都記不住,深感自卑苦惱。 
有一天,佛陀看到他掩面哭泣,上前問他:「 
周利盤陀伽,你為什麼哭呢?」他啜泣著說:「 
因為哥哥教我一句經文,我三個月都背不起來。 
他說有我這種笨弟弟,他覺得很難為情, 
他打我耳光,要把我趕出僧團。」 
佛陀對他說:「周利盤陀伽,你不要再傷心了, 
你記不牢經文,沒有關係,我來教你。」 
於是,佛陀拿著一把掃帚,為他示範掃地, 
教他每天掃地的時候,念著「拂塵掃垢」。  
 
 
周利盤陀伽每天勤快的掃地,剛開始記了拂塵就忘記掃垢,念了掃垢就把拂塵忘了,總是念不全那四個字。雖然他是這麼的 
笨拙,佛陀仍舊一遍一遍教他念著「拂塵掃垢」。半年後,周利盤伽終於記得「拂塵掃垢」四個字。久而久之,他的心因為 
專注於掃地,慢慢地引發了定慧之力,從心外的塵垢警醒到心內的污濁。 
一年後,周利盤陀伽為自己掃出一片光明的心地,明白「拂塵掃垢」的甚深法義,由一個愚笨拙劣的人變成聰明敏捷。僧團 
裡的大眾也從他身上領會到佛陀的慈悲,只要不輕視自己,不妄自菲薄,貫注身心,一定會在修煉中不斷提高,真所謂“佛 
光普照”。 
開悟的掃把,人人手中不缺,只是我們如果忘記要「拂塵除垢」,任憑心內布滿貪欲、憤怒、愚痴、邪見、嫉妒等等塵垢, 
就會使自己心靈的廟堂,蛛網密結,棟樑頹廢,久久不見裊裊一縷清香。 [ 明心網 ]
 
[ 觀飛花落葉而了然自悟 ... ] 

 

C107-掃精舍得道 ... 
 

 
 
 
祇園精舍裡的僧眾在佛陀的教導下,和合共住, 
用功精進。每天,僧眾莊嚴的諷誦、攝受的威儀, 
讓精舍呈現出一片肅穆祥和的法界, 
同時也讓住在精舍旁的貧窮人家, 
在耳濡目染下心生歡喜,和三寶結了善緣。「 
多麼莊嚴的佛陀,多麼和合的僧眾啊! 
如果能夠供養他們,不知該有多好呢!」 
貧苦的婦人望著祇園精舍,陷入了沈思。但, 
再看看四周──「唉!」婦人嘆了口氣, 
自己的家中一貧如洗,拿什麼來布施供養呢?「 
難道就這樣放棄供養三寶的機會嗎?」  
 
 
婦人心想。這時,她突然靈光一現:「我雖然沒有錢,但我可以盡我的心力做為供養,不是也很好嗎?」於是,婦人當下即 
決定要發心每天打掃祇園精舍。婦人說到做到,所以隔天一早就來到精舍,把精舍整理得一塵不染,令僧眾有清淨莊嚴的環 
境能安心辦道,也讓所有來到道場的人生起歡喜讚歎之心。婦人日復一日從未間斷,至誠之心始終如一。祇園精舍的附近還 
住了一位長者。有一天,長者出門遊玩,馬車不知不覺地行駛到一個奇妙的地方,在這裡所見到的景象,讓長者歎為觀止─ 
─ 因為他看見遠處的水澤中,竟有數十間以七寶砌成、高廣妙好的房舍,在陽光的照映下,更顯金碧輝煌。 
這時,長者看見房舍旁彷彿有個人影,由於難忍驚訝之情,便歡喜地大聲詢問道:「請問您,這一大片殊勝莊嚴、美侖美奐 
的房子,是屬於誰的產業啊?」這時,果然有聲音遠遠傳來,回答說:「有一位貧窮卻具足德行的人,因為灑掃佛陀的精舍 
,種了無上福報,未來會投生到這裡,我現在正在為她建造這一片房舍。」長者聽了,十分歡喜地說:「太好了,我一定要 
去找這個大福報的人,向她求取這些房子。」長者立刻駕著馬車繼續前進,前方出現的竟然就是貧婦又小又破舊的家。 
長者於是向婦人請求:「您有一件好東西,是不是能給我?我以五百兩黃金做為報酬。」婦人聽了大為不解:「我一直都是 
如此貧窮,哪裡會有什麼好東西呢?」長者說:「沒關係,您只要答應我就好了。」婦人雖然疑惑,但還是答應了他:「好 
吧。」於是,長者便給了婦人五百兩金,歡喜地離開。看著長者雀躍的背影,再看看手中沈甸甸的黃金,婦人覺得簡直像在 
做夢:「究竟是什麼好東西呢?這個東西可真是幫我圓滿供養三寶大願的功臣呢!」婦人意外地獲得五百兩金,卻始終沒有 
用來添置家中所需,反而以這些黃金廣修供養,種大福田。因為她的清淨發心,廣積福德,圓滿布施,不久便在一次聽聞佛 
陀開示的當下,證得道果。 
公案中的貧婦身貧心不貧,虔誠清掃精舍,以清淨的環境供養僧眾安心辦道,立即成就七寶宮殿的果報,說明以清淨心、護 
持心、讚歎心供養三寶福田,因緣殊勝。及至獲得長者的五百兩金,仍然不生起希取之心,全部廣施供養,更證明貧婦供養 
三寶深心堅固,難捨能捨,全無慳吝之情。因此果報更上層樓,聞法清淨,獲得解脫。關鍵布施供養之功德利益者有三:布 
施供養之心、布施供養之物、布施供養之對象。日常生活中,若能秉持清淨心、歡喜心、供養心,耕耘敬田、恩田、悲田, 
自利利他,廣結善緣,則所行皆是殊勝的布施──雖是小施,亦獲大福。  [ 中台世界 ]
 

 

A85-清道夫 ... 
 

  
佛陀時代,在舍衛城中,有一貧女,頗有志行, 
孤苦無依,不屑以乞為生,寧以灑掃街衢 ( 音同:渠 ), 
清潔污穢,賺取微薄,來養己身。既因貧寒, 
又因工作繁重,是以衣衫破蔽,臭穢難聞, 
十分狼狽。城民遙見貧女背筐而來, 
便厭惡嫌棄,掩鼻、驚避而過,甚或呼其「穢女」。 
穢女遭此待遇,亦嘆自己宿世未修善因, 
受此貧賤。而更賣力灑掃街衢 ( 音同:渠 ), 
清淨污垢,美化環境,冀後有善終。佛於林中經行, 
遙知女之善心,愍 ( 音同:敏 ) 其愚痴, 
不聞佛法,但修有漏,雖得善報,不免長夜輪迴。 
於是遣沙彌帶女來林,示以無漏。  
 
 
穢女聽得大慈世尊,竟屈尊降貴,遣徒來召,自感驚喜,卻又面現尷尬,似有難言。伶俐沙彌知解其意,即說:「善女莫憂 
!身雖污穢,心淨如玉,佛陀不會嫌你臭穢,但隨我來。」貧女聞言,心開意喜,前往林中。禮拜佛陀,親承教化,即離憂 
悔,證得清淨,作禮而去。 
城民聞佛召穢女說法,莫不稀奇,咸認佛語清淨高貴,怎是卑賤穢女所能聽受。故相約來至林中,欲一看究竟。時貧女已聞 
法,法喜充滿,入清淨樂,正欲出林,於樹下遇得城民,一反昔日之形穢,但見光明自週身放出,微笑合掌而去。城民莫不 
驚為天人,餘光流韻,嘆為絕代。來至佛前,正欲興問,佛陀已安祥的開口問道:「你們進來時,有沒有看見一女子正欲出 
林?」「是的!佛陀,我們看到有一女子正欲出林,豔若天仙,光華滿身。」 
城民驚嘆道。「她就是你們所嫌避的穢女啊!」佛陀言訖,隨即讚道:「外垢心不染,心淨山河淨;珠玉披滿身,誰識真珠 
寶?」城民聞佛教示,頓覺己非,慚愧相視,頂禮佛陀,叩求懺悔。 [ 人乘佛教 ]
 
[ 觀飛花落葉而了然自悟 ... ] 

佛家故事    A8-愚笨的摩訶廬 ... 
 

在印度的摩羅國,離都城約有六,七里的地方, 
有一所精舍,住著約有五百位出家人, 
他們都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其中有一個年紀較長的, 
名字叫摩訶廬,他以愚笨而出名,無論怎樣教他, 
都教不會,他連一句偈語都背不會。 
所以在五百比丘中,大家都輕視他,看不起他, 
也沒有人願意和他待在一起,所以,他一直是一個孤獨的人。 
有一天,國王派遣使者到精舍來,要請比丘們去供養, 
愚笨的摩訶廬,慚愧自己的癡笨, 
不敢參加國王供僧的聚會,等到大家都離開之後, 
當他一個人留下時,他難過地找了一根繩子,  
 
 
走到一棵大樹底下,想要結束生命。正在這個時候,寶像莊嚴的佛陀已現於他的面前,佛陀嚴肅的呵斥他道:「摩訶廬!你 
不加緊用功精進,找到自己的不足,反而做出更加愚癡的事情?」佛陀停頓了一下,又說道:「你本來在過去一世中,是一 
個學問淵博的修道者,因當時不肯施教於他人,生起傲慢心,輕視旁人,所以這世才受此愚笨的報應。這你怪不得別人,自 
己做錯的事情,自己應該深深的懺悔,死並不能了結罪業。」摩訶廬被佛陀點醒之後,非常慚愧,跪在佛陀面前懺悔。慈悲 
的佛陀,不計以往的過失,只要知錯而改過,佛陀都一樣認為他是好人。 
這時,佛陀不厭其煩的給摩訶廬開示說法,啟迪他慧悟,正好機緣也成熟了,佛陀說法之後,摩訶廬覺悟正果,愚鈍的心靈 
,頓時開朗,他能夠瞭解佛陀的微妙法語,能夠看透世間的一切。這時佛陀知道他已經悟道,就命他趕快去參加國王的供養 
,並且為大眾們說法,當他正要離開時,佛陀又告訴他說道:「摩訶廬!過去你當長老的時候,收有五百個弟子,這五百人 
正是於王宮接受國王供養的五百比丘,你現在趕快去,他們正在等著你的指點。」 
拜別佛陀,摩訶廬來到王宮,這時筵席剛要開始,摩訶廬看到最上座空了一個位置,他毫不猶豫地坐了下來,大家看到摩訶 
廬的態度,以為他瘋了,但是在這樣莊嚴的場合,又當著國王的面,誰也不好說什麼。等到大家吃飽時,摩訶廬站起身來, 
在眾目的注視下,沒有一點畏懼,他用動人的嗓音、莊嚴的相貌,娓娓道出玄妙的法語,給眾弟子五百比丘和所有的在場聽 
眾說法,眾人無不敬佩。五百比丘們也深覺慚愧,原以為愚癡者,竟是這樣一位證得果位的覺悟的人。  [ 正見網 ]
 
[ 觀飛花落葉而了然自悟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思搴一點靈 的頭像
    思搴一點靈

    捨卻因緣無是處

    思搴一點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