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住民角度來看《一攤血案》
轉貼喔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91 | |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548963.shtml 一攤血案》當年抬送人:確因沒保證金遭拒醫 記者林怡婷/台北報導 2003/09/08 http://fe40.udn.com/yamnews/MEDIA/1548963-627865.jpg 一攤血官司纏訟至今,當年的受害者因難產而死亡的陳秋吟,她的親人以及當初抬著她去就醫的陳文謙昨天出面,指出當年確實因為繳不出保證金而沒被醫治。 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因為聽說一名原住民婦女因難產送醫,卻繳不出保證金遭莊姓醫師開設的診所拒收,在診所前留下一攤血死亡,因而發願行善濟貧、建醫院,但這種說法引來莊家不滿,控告慈濟。昨天陳秋吟的親友及原住民作家撒可努,希望以有別於慈濟或莊家的看法,從原住民的立場企圖釐清事實真相。 曾與村人合力抬著陳秋吟到診所的陳文謙,如今已滿頭白髮。他娓娓道來卅七年來忘不了的記憶。陳文謙說,那條赤腳走過的路,好像昨天才走過一樣。 陳文謙說,當時陳秋吟難產,她的丈夫跑來向他求助:「可不可以幫我找幾個人幫忙抬她去醫院?」他們赤著腳,走了七、八個小時才到鳳林,當時只帶了一小包飯,五個大男人一人一口,幾乎就分光了。 陳文謙回憶,一路上,陳秋吟不斷哀嚎,但是嘴裡不斷重複:「我一定要撐下去。」陳文謙說,陳秋吟抬到診所之後,他們就在一旁休息,陳秋吟的先生進去診所,隨後跟醫師一起出來看看陳秋吟的狀況,再次進去之後就只剩陳秋吟的先生自己單獨走出來。 陳文謙說,陳秋吟的丈夫只是頭低低地掉眼淚,其餘族人問起,他才說,醫生說要有保證金,他沒有保證金,不能看病。就這樣,他們只好無奈地再把陳秋吟抬回去,陳文謙回憶,陳秋吟的丈夫一直告訴她:「我們快到家了!不可以走!」往回走的路上,陳秋吟已經疼的受不了,不斷哀泣,沒多久,就斷了氣。 (版主認為以人之常情,大家應該一去說情,怎麼可能就直接抬走了呢??) 陳文謙說,抬著陳秋吟的屍體,幾個大男人心情也越來越沉重。事隔多年後,他選擇站出來,這件事只剩他最了解,他再不說,真相就會不見了。 原住民作家撒可努說,陳秋吟只是眾多同樣原住民故事的一個縮影,那個時代,原住民生命的價值,是保證金可以衡量的。阿美族部落頭目曾榮華也說,大家都知道,當時原住民看病是要保證金的,他的阿姨也因為繳不出保證金,所以回部落讓巫醫治療,雖然幸運活了下來,不過這樣的經驗還是讓曾榮華很感慨。
一攤血事件莊醫師的女兒莊琇芳昨天說,他們實在不願再談此事,只希望與慈濟的法律訴訟就此停住,讓莊家生活恢復平靜。慈濟則為是否在二十日前提出上訴,陷入兩難。 莊家勝訴後,刻意保持低調,昨天獲悉原住民開記者會,透過律師呂勝賢對外表示,原住民朋友提到台灣東部地區原住民醫療資源缺乏問題,莊醫師在民國卅五年間即正視此問題,才會投身至花蓮縣鳳林行醫。 慈濟發言人何日生昨天下午說,原住民召開記者會一事,慈濟事前並不知情。他說,目前律師團及慈濟基金會人員正設法尋求最適當、最圓滿的解決之道,要不要上訴,陷入苦思。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08 10:40 | |
Re:原住民角度來看《一攤血案》 | |
慈濟和莊醫師告來告去,反而將事件當事人的原住民,在這整個事件中被模糊掉。但也可從這整件事看出,部落醫療資源的缺乏,以及當時醫療制度的缺失、醫師的醫德。這整個事件中,原住民其實是受害最深的,卻少被關注。 |
Madeyes 於 2003/09/09 17:05 | |
Re:原住民角度來看《一攤血案》 | |
>慈濟和莊醫師告來告去, 路加,我覺得這樣說對慈濟不公平耶。慈濟是被告的。而且証嚴一直都沒有明說是哪一個 媒抗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在追求「真實」嗎??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17 16:16 | |
Re:原住民角度來看《一攤血案》 | |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566443.shtml 證嚴不上訴 一攤血落幕 記者李光濱/花蓮報導 2003/09/17 「一攤血」官司,花蓮地院判決證嚴法師和李滿妹,需賠原告莊汝貴醫師101萬元,證嚴法師今天決定不再上訴。證嚴上午發表聲明指出,她一向呼籲世人要慈悲喜捨,要柔和忍辱,個人小是小非事小,浪費社會資源事大,社會需要祥和,人心需要平靜,因此不再上訴。 證嚴在聲明稿中表示,37年前因「一攤血」事件發願要蓋不收保證金醫院,當時靜思精舍常住眾只六人,但發願與證嚴一起多做一雙嬰兒鞋,每日賺取24元,希望一年籌湊八千餘元救助貧病者,37年來如一日,一起呵護慈濟志業,竟日勞勞碌碌,從年輕以竟兩鬢已霜腰已折,無怨無悔無所求。 如今又為「一攤血」官司民事敗訴需付出賠償,慈濟人每日多勞累半小時,製作蠟燭,或以其他營生微薄之資,籌湊賠償金。 為父親與慈濟打官司的莊琇芳,上午對慈濟不再上訴表達感謝,希望是非就此打住,至於慈濟判賠的錢,會全數捐為公益。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17 21:39 | |
Re:原住民角度來看《一攤血案》 | |
http://news.yam.com/cna/news/news/200309/200309170306.html 一灘血案 莊家將把賠償金歸還慈濟 (中央社記者趙宏進台中縣十七日電)慈濟「一灘血」官司,民事判決證嚴法師須賠償新台幣一百零一萬元,證嚴法師今天決定不上訴;原告莊汝貴醫師的三女兒莊瑞蓉傍晚召開記者會強調,莊家不為名不為利,將來會把這一百零一萬元歸還給慈濟。莊家委任律師表示,用什麼名義歸還慈濟,還要研究。 她表示,打這場官司,從頭到尾,莊家只為爭取清白名譽,不為名也不為利,況且一個人的名譽,更不是一百零一萬元能夠決定的。 莊瑞蓉說,打這場官司,外界有很多言論對莊家不是很善意,不過,他們不會在意,而且自始至終,莊家從來沒有任何不良的企圖。 她強調,如果慈濟要賠償一百零一萬元給他們,莊家還是會把這筆錢再歸還給慈濟,因為他們對於慈濟的行善義舉非常贊同。 呂勝賢補充表示,希望慈濟不要為了籌賠償金,而做蠟燭做得那麼辛苦,他也懇求慈濟以後不要再動不動就開記者會,如果還要再開記者會,請最好不要在星期日。對於證嚴法師是否上訴,呂勝賢表示,是證嚴法師的個人權利,他無權置喙,但把不上訴歸結為是對莊醫師不捨,對莊家子女的施惠,莊家實難接受。 |
妙君 於 2003/09/17 23:29 | |
Re:原住民角度來看《一攤血案》 | |
莊家子女一定是心中很感不平所以才會提出上訴 他們始終堅持沒有那一攤血 他們的主要訴求是要求證嚴法師承認那一攤血的故事是捏造的 若果真如他們堅持的--從來沒有那攤血 那麼他們不應該只針對證嚴法師提出告訴 他們還必須要對證人陳文謙、蔡秋滿提出告訴才是 如果莊家子女真的以為一攤血是別人捏造出來的 莊家子女更應該要向這些證人提出告訴 但為何他們沒有這麼做? 不管是好菩薩、壞菩薩 |
妙君 於 2003/09/19 09:42 | |
Re:原住民角度來看《一攤血案》 | |
更正>>證人名字是陳滿妹,不是蔡秋滿。 |
Madeyes 於 2003/09/19 13:33 | |
Re:原住民角度來看《一攤血案》 | |
李滿妹吧!?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20 16:44 | |
Re:原住民角度來看《一攤血案》 | |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572098.shtml 莊家也不上訴 一攤血落幕 記者田德財/花蓮縣報導 2003/09/20 「一攤血」的民事訴訟,原告莊汝貴醫師的女兒莊琇芳昨天表示,莊家也決定放棄上訴,至於判賠一百零一萬元及利息的給付方式、與莊家將賠款捐贈慈濟的方式,雙方律師昨天已接觸研商,如果順利,將不再經給付手續,直接把賠款及利息捐贈給慈濟基金會。 官司落幕,外界對花蓮地方法院的判決有不同的解讀,但是主審本案的花蓮地方法院合議庭長陳心弘說,判決書內容是可以公諸於世,接受公評的。 |
妙君 於 2003/09/22 13:13 | |
Re:原住民角度來看《一攤血案》 | |
ㄟ Sorry 啦~ 我還真是粗心大意,連連把名字給說錯,請大家包涵原諒。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0/02 15:37 | |
Re:原住民角度來看《一攤血案》 | |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2/SS-C-092-129.htm 社會(評)092-129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九月 二十四日 September 24,2003 基本上,「一攤血-八千元保證金-慈善醫療-八大志業」造就了慈濟作為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崇高的盛名,就此而言,對於慈濟及其信眾來說,「一攤血」自然是扮演擴展慈濟志業一種相當重要的道德說詞;只不過,即便是「一攤血」的敗訴有著將其宗教使命予以去神聖化的司法裁決意義,但是,慈濟的各種社會性成功,卻早已遠遠超乎當初「一攤血」所賦予的道德正當性,就此而言,如何思索、檢視以及學習包括慈濟在內之各個宗教團體的成長經驗,這會是看待「一攤血」官司激情過後的基本提問。 事實上,一般社會大眾理當要從此一事件的爭議當中,獲致對於宗教團體可能限制的基本釐清,就此而言,自然是要避免再加諸給宗教團體身上過多慈善工作的社會性期待。誠然,宗教作為人類的歸鄉所在,其目的是在於生老病死等等終極關懷的意義詮釋,以此觀之,各項的福利服務工作充其量只是一種契合、切入世間的方便法門,換言之,「宗教」與「社會福利」不是工具性的結合而是一種選擇性的親近關係;連帶地,在還原「宗教」的世俗性格之餘,也要認清楚:「宗教」一旦轉型而成為某種組織形式的建制設計時,亦有其組織運作上的限制所在。 這其中要面對的首要議題便是:如何破除在其宗教信仰的認同過程當中,所可能被無限上綱的造神運動,也就是說,神聖魅力的領導型態既是宗教團體發微、興起與壯大的重要憑藉,但是,超乎個人主觀信仰層次的組織運作,該種人治式的領導風格,卻也有可能無法讓宗教的神聖使命與功能運作,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職是之故,慈濟信眾抑或一般大眾如何從「一攤血」的悲心擴及到對於原住民等等弱勢族群之生存處境的同理和針砭,這自然是有它超乎悲天憫人的基本提問,至於,如何相應於宗教領導人遲早會來到之圓寂成佛的組織傳承問題,更顯得基進且迫切。準此,在這裡的思索意義乃是:有關「宗教」之於「社會福利」的再思考,不應該是被視為一帖的萬靈解劑,而是一種論述、對話的場域,藉以重新審視諸如聖化與神化、除魅與再著魅以及正信與迷信等等的宗教信仰現象。 最後,當代宗教團體在其致力於貧困救濟的同時,如何將其豐富的慈善經驗以發展成為台灣地區特有的濟貧模式,此一濟助功德的轉化顯然是需要宗教團體和學術、民間單位一起攜手合作,也就是說,宗教團體除了不能自外於社會的變遷以外,也要更積極地援引世間法門的各項專業,藉此讓宗教的志業以及世俗的專業,在其福利服務的社會事功上,產生更大的慈善效應。連帶地,相應於布施捐款與資源排擠而來的思索在於指出來:我們有其必要進一步探究宗教募款背後所蘊涵的脈絡意義,這當中除了稅制的、法令的以及組織運作的議題思考以外,同時也必須正視捐款行為背後所實有超越理性的信仰性格與信仰行為,特別是集體社會心理在宗教募款上的構造影響。 總之,對於這種強調自覺、自省以及超凡入聖的宗教社群,究竟它能夠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或弊病,升起何等程度的調和作用,這仍然還是有待觀察的。畢竟,這些道場組織的宗教團體本身也如同其它一般的社會中介團體,同時也成為了一個強烈的要求者,並且有其自我立場的宣示和設定,就此而言,在這裡更為根本的思考乃是在於:當代多元化的社會中,是否有可能存在著一種雄居一切利益或關懷旨趣之上的團體或組織?準此,對於「一攤血」慈濟現象所衍出來各種議題討論的真正意涵應該是:對於這種將宗教福利服務予以“醫療化”或“道德化”的宗教慈善組織,不必加以過度膨脹乃甚至於將這些的自願部門視為是一種超文明的概念來加以膜拜!?(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